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工委概览  |  要闻要论  |  党建之声  |  动态速递  |  时代先锋  |  理论园地  |  群团工作  | 
公告  |  工作简报  |  党务公开  |  经验交流  |  党务手册  |  党史资料  |  他山之石  |  电教之窗  | 
  
更多>>
 
  • 从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址看秦皇求仙
  •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2日 点击量: 887
    分享到:
  •  


      公元20世纪,“渤海明珠”秦皇岛一带沿海地区发现多处秦汉建筑遗址,使得这个中外闻名的旅游度假城市更为世人瞩目。世纪之交,将过去的考古成果作一个概括性的回顾,探索其特点、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利于在新的世纪里,对这些遗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同时,在当前发展观光旅游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的事业中,这些曾记录了一段历史的古老文明遗迹,亦会发挥出她难以替代的魅力和作用,为“明珠”增添出一束耀眼的光辉。
    一、20世纪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址考古的回顾
    所谓秦皇岛地区,是指包括今河北省秦皇岛市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及与其属同一地理区域的山海关外今辽宁省绥中县沿海区域。
    20世纪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址的考古活动是从20年代开始的。从1924年到世纪末,陆续发现了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的金山嘴秦代建筑遗址群、海港区的秦皇岛角秦代建筑遗迹、山海关东南沿海今属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行政区划内的“姜女坟”(或称“姜女石”、“石碑地”)秦汉建筑遗址群。
    1、金山嘴遗址群的考古发掘
    北戴河区金山嘴遗址群,包括金山嘴遗址、横山遗址、全国人大及专家疗养院遗址、联峰山中峰顶遗址等几处相对独立而又同在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古代建筑遗址。
    金山嘴遗址群早在1924年就有中外人士进行过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些“秦皇汉武”遗迹。《北戴河海滨志略》考古附记载:“1924年,美国斯密兹尼恩博物院调查世界古迹代表游海滨……得不完整之汉砖和瓦当。益足证海滨乃古城遗址。……当日尚有离宫别诀,秦皇汉武尝至其地邪!……①”这次有安特生在内的中外人士参加的考古活动,虽然未取得有较大意义的科学性成果,但可以视为本世纪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址考古活动的拉开帷幕之举。
    1984年8月,秦皇岛市地方志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考古人员,在金山嘴南部高地的海神庙、南天门一带约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有秦汉时期的建筑遗迹和遗物,遗址中心区域金山嘴高地发现有夯土墙、柱础石、菱形纹空心砖、水井、陶井圈、巨型高浮雕夔纹瓦当以及云纹瓦当,除此之外,还发现有大量的板瓦、简瓦等建筑构件。以上的发现,使北戴河海滨地区秦代行宫的考古活动,开始浮出水面,引起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1986年6月至8月,为配合横山高地的基建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地处金山嘴高地北面的横山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揭露出秦代的房屋基址两座,预示了遗址的重要性。随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北戴河区文物保管所共同组成了考古队,于 1987年至1991年5年间,在横山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金山嘴遗址群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金山嘴及其临近区域内。所谓金山嘴系一伸入渤海湾中的山岗岬角,其东、南、西三面环海,北面与陆地相连,远望如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目前已知的古代建筑遗迹主要分布在以金山嘴为起点的南北轴线上,共三处地点:一处在金山嘴高地(整个遗址群的南部),面积约6万平方米;一处在横山高地(整个遗址群的中部),面积约2万平方米;另一处在今人大疗养院和专家疗养院所处的高地上(整个遗址群的北部),面积约相当于横山遗址。这三处古代建筑遗址均处在濒海高地上,地势高敞,背山面海,选址极佳。
    这次进行发掘的横山遗址,是金山嘴遗址群中唯一一块未遭严重破坏的遗址。从探掘算起的6年来,共计开掘探方163个,发掘面积15836平方米,揭露出建筑遗迹4组,以及灶、水井、水管道、窖穴等建筑及生活遗迹,发现了大量的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少量的盆、甑、鉴、罐、瓮等生活器皿残块。通过考古发掘,横山遗址显示出的建筑布局十分紧凑,设计合理的四大建筑平面形状不尽相同,其发掘编号为a、c两组是长方形,b组呈不规则形,d组则采用曲尺形的平面结构,填补了b、c两组留下的空间,使建筑总体圆满完整,巧妙的构思使这个建筑群落的布局结构十分合理协调。横山揭露的建筑遗迹表明,这个苑囿特点的建筑群,不具有中国古代建筑惯用的以中轴为主线、均衡对称分布的规划思想,而采用不对称的建筑组合方式。a组四座建筑南北依次分布,b座三座建筑平面呈三角形,c组三座建筑分布在院落的三面,而d组则以完全不同的形式,用一条曲尺形的通道,把5个单元建筑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这种看似无章可循的布局反映出整个建筑是因地制宜,是根据需要而安排的。在这个建筑群落中,单位建筑的形式可分为五类:(1)有外堂内室的。由内室外堂组成。(2)四面有墙,前置一门的。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3)带内、外室的。(4)台式建筑。有长方形和曲尺形两种。 (5)圆形亭类建筑。在这些建筑基址上,多设有采自天然砾石的柱础石,这是建筑使用梁柱的遗迹。用天然砾石作础石,是秦汉以前建筑的特征之一。院墙两侧和单体建筑周围均分布有瓦砾,表明院墙和单体建筑都覆有瓦顶。发掘所见,瓦顶用板瓦和筒瓦铺设,瓦型规模都较大,板瓦一般长53到60厘米,筒瓦一般长47至54厘米。横山遗址最大的房屋遗迹是编号为b1的房基址,这个b1和相邻的F6、F7连成一体,总长50多米,室内础石较大,编号c1、F11的建筑和编号d1、F13的建筑在b1的南侧,均为带有壁柱的台式建筑,前檐础石也较大,二座建筑相背而立,与b1呈三足鼎立的品字分布形式,这个品字建筑所处位置在整个横山建筑群的中部,南面正对着金山嘴遗址的至高点,是横山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横山遗址揭露的建筑遗迹,就其规模和单体建筑而言均较宏大,建筑构件等级也比较高,面绳纹、内窝点纹的井圈、素面方专,曾见于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特别是卷云纹加贝大圆瓦当、卷云纹加贝半瓦当、卷云纹加心菱格纹圆瓦当(原《报告》称之为“变形云纹圆瓦当”)空心砖等,都是秦代宫殿建筑的建筑构件,瓦件上的陶文戳记,是秦代官署令工匠“物勒工名”质量监督制度的体现。这个遗址出土有生活器皿折平沿折腹盆和圈足茧形壶,这些物品和陕西凤翔高庄秦墓的同类物品相似乎;折平沿弧腹甑、细柄豆等陶质器物,也都是秦代常见的典型器物。以上出土的遗物表明,横山遗址古代建筑群的营建年代应该在秦代。
    金山嘴和人大、专家疗养院两处遗址目前尚未发掘,从采集到的遗物标本方面看,未见有生活器皿。建筑构件中的板瓦、筒瓦,空心砖、方砖、井圈及瓦当与横山遗址的同类遗物相一致。除此之外,金山嘴还发现有横山等处未见到的高浮雕巨型夔纹瓦当和变形夔纹半瓦当,特别是高浮雕巨型 纹瓦当过去只见于陕西临潼始皇陵有出。金山嘴秦代宫殿遗址群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这个由数处群落组成的建筑群体中,南面的金山嘴遗址位置最佳,面积最大,秦代皇家建筑上等级最高的夔纹大瓦当就出在这里,这里可能是整个金山嘴建筑群中央主体部分。遗址的发掘者认为:金山嘴秦代建筑遗址,是一处与秦始皇三十二年东巡碣石有关的行宫级建筑遗址。
    1991年,与金山嘴遗址同在一个区域内的联峰山中峰顶部,也发现了一处古代建筑遗址,这是一处与金山嘴遗址群密不可分的小型遗址。
    1991年12月,秦皇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根据线索,在联峰山中顶上进行了调查。1992年3月,河北省考古队委托市文化部门进行了试掘。
    联峰山中峰顶海拔120米,山麓与海岸毗连,也处在北戴河海滨东西15华里的中轴线上,为北戴河金山嘴地区秦代建筑遗址群的至高点。站在中峰遗址上,可以东、南、西三面环视大海,视野极为开阔。联峰山中峰遗址东西约20米、南北15米,建筑面积约 300平方米。在这个遗址的最高处,发现有一个地面夯实、保存有明显夯土层的建筑基址。•基址中伺有用素面砖和小菱格纹砖铺砌的方形池子,池深47厘米,池中有陶井一口,井口直径110厘米,深140厘米,以井圈4层构筑而成,井底以方砖铺平。这个位于山顶的陶井不是水井,应该是一个贮物的井式窖穴。在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有云纹圆瓦当和成堆的空心砖、筒瓦碎片。另外还见有柱础,素面铺地砖等建筑遗物。遗址的东南及西侧山坡发现有上山的甬道和古代踏步遗迹。中峰顶出土遗物表明,此处遗址与横山等遗址同时。除此之外,北戴河剑秋路、石油疗养院西侧等地段,也发现过特点相同的古代建筑遗迹。
    2、秦皇岛角遗址的考古调查
    1990年底,地处秦皇岛市海港区东山秦皇岛角的港监局导航塔南侧,发现秦代卷云纹瓦当和高等级建筑使用的方格米字纹地砖以及绳纹板瓦等建筑遗物。随后,市文物工作者在进行考察中,又在西侧陡坡下发现了秦代绳纹板瓦、陶盆口沿和底部的碎块。在坡顶的路旁,也拾到方格米字纹铺地砖残块。考古工作者了解到:1950年修建导航塔时,现在塔基所在岛角高岗处原为一座人工筑就的高台,台上有陶井圈和上述类型的砖瓦。这些古代建筑遗物在建塔施工中,被推土机推至高岗之下,时至今日,导航塔南坡填土中,仍埋有大量古代的建筑遗物。秦皇岛角出土的卷云纹瓦当、方格米字纹地砖等带有秦代特征的建筑构件,是这座古代高台建筑所使用的。调查者认为:这个地势独特的濒海高台建筑,与北戴河金山嘴秦宫遗址“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群体”。
    3、“姜女坟”遗址群的考古发掘
    “姜女坟”遗址群位于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坟”附近,所谓“姜女坟”实际上是一组海中巨石,古“渝关十四景”中有“美坟雁阵”,至今仍是山海关一带著名的特色景观。姜女坟一带今属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毗邻的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行政区划范围。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群是一组有着明显相互关系的古代建筑群落。这些古代建筑群落分布在东起止锚湾,西至黑山头,西北到大金丝屯的 14平方公里沿海区域内,以规模最大的石碑地遗址为中心(因而“姜女坟遗址群”也称作“石碑地遗址群”),东、北、西三面呈放射状分布,共有6处遗址。这6处遗址分别是:面对海中巨石“姜女坟”的石碑地遗址,居东的止锚湾遗址,居西的黑山头遗址,居北的瓦子地遗址,居北略偏西的周家南山遗址,居西北的大金丝屯遗址。
    “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群是锦州市文物普查队1982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83年底,辽宁省文化厅、辽宁省博物馆组织专人复查,确认其中的石碑地遗址为秦汉时期的高台建筑群址,并认为与秦汉文献中的“碣石”有一定关系。自1984年开始,辽宁省考古部门连续不断地在上列遗址进行局部探掘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工作,对这处过去鲜为人知的秦汉建筑群之了解已见端倪,一个令世人震惊、规模宏大的秦汉“宫城”之面貌已基本揭示出来。
    姜女坟遗址群中最先发掘的是黑山头遗址。黑山头遗址位于万家镇贺家村南近两公里处的黑山头上,东距石碑地遗址2公里。“黑山头”是一个海边突起的岩岬、因岬岸裸露,石色暗黑,当地俗称“黑山头”。黑山头顶部平坦,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60余米,濒海的南端略高,海拔19米。在东南方百余米的海面上,耸立着两块东西对峙的礁石,间距40余米,当地称“龙门石”。伫立遗址所在的山头,眺望海中,视野开阔,景色奇丽,位置十分独特。
    黑山头遗址的文化堆积在当地的施工中受到较大的破坏。发掘清理时,暴露于地表的建筑基址上有成排的础石、陶井窖、空心砖、陶水管和大面积的瓦砾及红烧土等。经抢救清理,这个遗址建筑布局基本清楚,主体建筑位于山头之南侧,建筑基础为一长方形夯土台基,其南部早年自然毁坏,现存基址东西长45米,南北宽25米,面积约1125平方米。从清理出的迹象看,这是一处具有多层台基的古代高台建筑。自地面揭露出来的纵横交错夯土墙基分析,整个建筑大致可分为三组十个单元。这些建筑单元的形式格局有正方、长方、曲尺、复合结构等多种。除房屋堂室建筑之外,还设有走廊、阶道、大小甬道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群有良好的、由陶水管构成、设计合理有序的排水系统。在一些房屋之内,还设有用大型陶井圈构筑的井式窖穴。看出土的遗物,这组建筑上使用了秦汉时期规格很高的大型瓦件、空心砖以及巨大的础石,来自外地的或方或圆的础石即达60余块。瓦当见有卷云纹加贝大圆瓦当和卷云纹加贝半瓦当两种。出土的空心砖还饰有连续不断的菱格纹。黑山头遗址出土砖瓦上也有带陶文戳记的,有的印在空心砖上,也有的印在板瓦之上。发掘表明,黑山头遗址的础石处于不同高度的平面上,至少可分三级。由此推测。这处建筑应该是一处大量使用梁柱,等级高、规模较大、建筑结构复杂的多层秦代建筑。发掘之初,由于缺乏对照材料,发掘者曾把黑山头古建年代定在汉代早期,因而有所谓汉武帝东巡“碣石”之“望海台”(即“汉武台”)说。但随着石碑地秦汉两期遗迹的揭露,这处没有发现汉代典型遗物的建筑遗址被重新定在了秦代。
    石碑地遗址是姜女坟遗址群中最大的一处。石碑地遗址位于万家镇墙子里村南的海岸边。这里地势开阔,西北遥对高耸绵延的燕山,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渤海,遗址处在一四周底、中间高的岗地上,南北长500余米,东西宽近300米,南边近海处有一突起之方形大夯土台,正对海中被称作“姜女坟”的天然礁石,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发掘表明,这个遗址有上下叠压的秦汉两期建筑遗迹。一期的秦代遗址总体布局呈曲尺形,南北长 496米,东西宽256—170米不等。以连续的夯土台基所构成的城址外墙规整,配置有序,墙基守度在2.6—2.8米之间。经勘察确定的城门见有四处:北墙一处,西墙一处,南墙二处,其偏西的一处与北门相对,而且与几处内墙之大门相通。整个城址区域内,又分有若干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又分有更小的“小区”。最小的建筑区内夯基往往两两相对成组,构成一个个建筑单元。石碑地遗址的布局既具有自然性,又保持了古代建筑的均衡性,看庭院建筑和高台建筑相间,主次分明绝不混杂:建筑区域之间各成体系,自然合谐,有着较强的宫室苑囿特点。这是个气派不凡的大建筑群,经过人工夯垫后的城区内在高度上至少形成了“三步阶梯”状的建筑台面:整个遗址的“至高点”南部的大夯土台为第三阶梯,围绕大夯土台周边南北宽约90米、东西长约180米的范围为第二阶梯,由此向西、北、东三面直至城边为第一阶梯。在每个阶面上,均先用质地、色泽不同的沙土铺垫。三级台面均高出城外地表,各阶面之上的建筑存在等级与功用方面的差异区分。
    石碑地遗址的中心建筑物1号大夯土台,是这个被发掘者称作“秦汉宫城”的古代建筑群址中等级最高、气势最恢宏的高台主体建筑。1号大夯土台位于遗址南部,现存海拔高度在12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达6米,系人工夯筑而成。这个大夯土台秦代始建,汉代沿用,由建筑总基础、建筑台基和建筑物本身,三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大夯土台总基础外轮廓呈方形,长宽近42米,厚度超过3. 5米。从迹象上看,建筑总基础时经过了缜密的规划,首先将整个大夯土台上的院落部分空出,下部以厚达2米余的海沙填充,地表面铺垫厚近1米的黄褐色黏土,这种构制有利于台面的高洁与台上雨水的自渗。台上院落之间,均设有特制的排水管道。陶质的管道或预埋,或挖洞放入。院内散水边缘均以长条砖立砌镶面。在这个总基础之上,另建有建筑物夯土台基,台基边缘均内缩2.7米,形成回廊地面。建筑台基的厚度为2.1米。台基东、南、西三面设有壁柱并建有回廊,回廊地面同样发现有柱洞与柱石,回廊之外为散水,以长条形地面砖或空心砖镶边。建筑台基南面有东、西两阶,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侧阶。每个台阶通宽为3.3米,并排铺设两排空心砖,台阶长2.7米,从台阶的宽度、长度及台基的高度分析,台阶应该有相当的高度。这是被称作“陛”的殿前高阶。
    房屋建于建筑台基之上,目前明确见有4间,位于台基的中南部,呈“田”字形分布,这是所谓的“墉”。这组房屋的周围亦见有房屋遗迹,此应为“庑”。大夯土台上房屋的地面均做了防潮处理(地面垫土下铺木炭细沙,地面经过烧烤)。大夯土台上有院落3处,发掘中还见有厕所、冰窖类设施。遗址的发掘者认为:中心大夯土台的这种构造表明:这个有墉、陛、庑、面积约1700多平方米气象恢宏的秦代宫室建筑,完整的因循了自周代开始的“两阶”礼仪制度,石碑地1号大夯土台考古发掘,可以体会到这种建筑制度应有的高耸和威严。90年代,在1号大夯土台北侧,还发现了设计科学的“沐浴间”性质的建筑。这种由地面砖砌成漏斗状,有着良好排水系统的设施,是秦汉建筑考古中的首次发现。“沐浴间”的存在及其所处的位置,在遗址的性质等级研究上意义是重大的。
    石碑地遗址出土的秦代建筑构件,主要有筒瓦、板瓦、瓦当、地面砖、空心砖、井圈、排水管和础石等,遗址中少见生活用遗物。这是宫殿遗址性质的客观说明。出土的板、筒瓦规格有数种,大的板瓦长达70厘米,宽45—50厘米;筒瓦有长近60厘米,宽15—19厘米左右的。瓦当的纹样有8种。三旋卷云纹圆瓦当(原《报告》称之为“三环卷云纹瓦当”)是其中规格等级高的一种,这种有着直径为22.3厘米瓦当面、边轮宽1.4的建筑构件,仅发现在1号大夯土台及临近的编号为一区2号台的建筑上。卷云纹加贝圆瓦当是这个建筑群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瓦当,数量占出土瓦当总数的85%以上。这也是一种大型瓦当,有着 20厘米的当面和0.7厘米的边轮。石碑地遗址出土的最大型瓦当是曾发现于陕西临潼始皇陵和北戴河金山嘴秦行宫遗址、号称“瓦当王”的高浮雕夔纹大瓦当。这种瓦头为大半圆的巨型瓦当之当面,最大径度约51厘米,瓦身长67—73厘米,非常壮观。这种大瓦当多见于大门两侧或大型建筑正脊两端,往往两两成组配置,是目前仅见于秦代皇家高级建筑上使用的特殊建筑构件。石碑地遗址发现的瓦当类型还见有变形卷云纹圆瓦当、同向卷云纹加贝圆瓦当、卷云纹加心菱格圆瓦当、变形夔纹半瓦当、树纹半瓦当等。以上发现的瓦当类建筑材料上,也见有戳印陶文,戳印有圆有方,所见不同个体文字有50余种。这个遗址出土的地面砖、空心砖、井圈、排水管规格有序,烧造质量都较高,似乎是专门烧制的。 
    汉代的二期遗址是在一期秦代建筑废弃堆积上进行的重建。汉代建筑规模较小,基本没超过一期范围。出土的典型遗物有“千秋万岁”瓦当。石碑地遗址发掘表明,这是一处有着“宫城”规模的、与秦皇汉武巡幸“碣石”有密切关系的大型帝王行宫遗址。
    止锚湾遗址位于石碑地东1公里处,地势高阔,东南两面临海。南面海中200米处有一俗称“红砬子”的大礁石,是一处天然的港湾。遗址在止锚湾海岸高地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从深掘中看,这里的文化层一般厚40—60厘米,现地表1.1米以下,即见黄色生土。第三号探沟挖至30厘米深时,发现一处建筑地面,地面有红烧土,并叠压着碎瓦,同时还出有础石和大型空心砖残块。第二号探沟发现一些板瓦、筒瓦和卷云纹加贝大圆瓦当,在碎瓦上发现有与黑山头、石碑地特征相同的文字戳印。止锚湾遗址目前尚未作彻底的清理发掘,但从探掘的初步迹象上看,这里是一处与黑山头、石碑地时代相同,有着相当规模的秦代建筑遗址。
    瓦子地遗址在石碑地遗址之北1公里,地在今绥中县万家镇杨家村西侧,因此地多碎瓦,故称“瓦子地”。遗址中部是一高岗,四周稍低,地势开阔明敞。从地表散布的绳纹瓦砾范围看,面积约有10万平方米。经调查,此地曾出土过陶井圈,形制与黑山头的相同,现耕土层下即见瓦片堆积、红烧土、础石等建筑遗迹,采集有肩部饰绳纹的灰陶罐口沿和带戳印文字的瓦片。据调查者分析:这处遗址与石碑地建筑群有密切联系,也是一处面积较大的秦汉时期建筑遗址。
    周家南山遗址位于石碑地遗址北部偏西3公里处的一座山岗上,地势较高,被野开阔,遗址南北长25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1999年5月至10月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些属于秦、汉两个时期的建筑遗迹与遗物。发掘者认为:该遗址与石碑地行宫密切相关,但用途有所不同。周家南山遗址的秦代建筑由于保存较差,现仅存部分基础、零星的础石及散落的瓦件。其中一个建筑基础呈长方形,面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15米。汉代夯土台基打破秦代夯土基础,其范围没有扩大。周家南山遗址秦代遗物除建筑构件外,还发现少量的生活用陶器残片,并发现有兵器类的三棱铁镞。
    大金丝屯遗址位于黑山头正北4公里的大金丝屯附近,遗址东西长4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98—1999年的遗址勘探发掘表明,大金丝屯遗址是一处大型的秦代窑场遗址,现在出土了烧瓦的窑址5组。地处高台上的5组窑址自南向北一字排开,间距40米左右。每组窑由四个单室窑构成,两两相对,间距近 4米,窑门分别面向东西两面。单窑东西长5米以上,由窑室、窑床、火膛、窑门、烟道等组成,窑室形似马蹄形,直径3米,窑门外设有操作间,窑前人工开挖的壕沟内,堆积了许多废弃的筒、板瓦及瓦当。从出土的瓦件及上面的戳印文字看,均与石碑地遗址的秦代建筑构件相同,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据调查;在这几组窑东200米、西100米处的南北沿线范围内,曾多次发现过类似的遗址,说明大金丝屯遗址是一个很大的秦代窑场。发掘者认为:如此规模的窑场应该是为满足姜女坟建筑群建筑的需要而专门设立的。
    “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位于渤海岸边的石碑地、黑山头、止锚湾三处建筑群,有着共同的宫观建筑特点,揭示了三者时代相同,而且性质相近。这三处建筑群落以石碑地为中心,西有黑山头、东有止锚湾,面对海中“姜女坟”呈合抱之势,是一个地势同一、景观交融的宫城建筑群体。瓦子地、周家南山、大金丝屯等处遗址与这组濒海建筑关系密切,是这个“群体”的附属部分和有关系的部分。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的发掘者以及有关专家认为:以占地15万平方米的石碑地遗址为中心的姜女坟秦汉建筑群,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秦二世父子当年东巡碣石的行宫所在。
    二、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址特征与秦皇求仙活动
    1、石碑地、金山嘴以及整个秦皇岛地区沿海秦汉建筑遗址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石碑地、金山嘴两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它们的行宫性质已基本取得共识,当年秦始皇父子、汉武帝刘彻东巡之碣石,都应该是这个地方。但这两处遗址以及整个秦皇岛地区沿海秦汉建筑遗址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群落体系,还是一个个互不统属的建筑个体?这是一个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没有一个客观的定位性说法,人们往往会纠缠在一些今天还难以考证清楚的枝节问题上,甚至是陷入地方主义的褒此贬彼。影响到这个足够引起整个中华民族自豪的伟大考古发现之健康发展,使研究陷入庸俗化。
    从客观上看,石碑地、金山嘴两处的秦代遗址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著名考古学家、一代宗师苏秉琦先生在1986年金山嘴横山遗址发掘论证会上说:“山海关东有墙子里(即石碑地—本文注)秦皇遗址,金山嘴也有秦皇遗址,这是一回事(1)。”苏先生此处虽然主要就两处遗址的性质而说,但实际上也是未把它们分开看,这无疑是正确的。
    说它们是一个整体,首先从各遗址出土建筑构件的高度一致性谈起。举文化特征最强的瓦当为例。
    经研究比较,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址出土瓦当的图案、形制、规格、制作特点是非常统一的。除过把时代不同的石碑地汉代“千秋万岁”瓦当和后面专门要说的中心大夯土台及邻近建筑物上出的三旋卷云纹大圆瓦当排除在外的话,总的说,出土瓦当主要有如下几种:(1)卷云纹加贝圆瓦当,(2)卷云纹加贝半瓦当,(3)卷云纹加心菱格纹圆瓦当,(4)变形夔纹半瓦当,(5)石碑地、金山嘴两地出土的高浮雕夔纹巨型瓦当。另外,个别还见有石碑地出土的树叶纹半瓦当和金山嘴出土的卷云纹半瓦当,等。
    高浮雕夔纹巨型瓦当出之于石碑地和金山嘴遗址不是偶然的,这两种使用在屋脊两端的秦代皇家级建筑构件之发现,宣布了这两处遗址的秦代宫廷之建筑定位。
    卷云纹加贝圆瓦当、卷云纹加贝半瓦当、变形夔纹半瓦当同品异地发现于石碑地和金山嘴,反映出这两组东西相隔三十公里建筑群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尤其是卷云加贝圆瓦当一种,普遍见于各遗址,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典型性瓦当。从发掘报告上看,金山嘴及其相邻的横山、联峰山中峰遗址,秦皇岛遗址,石碑地及周围止锚湾、黑山头、大金丝屯遗址,都出有类型标准完全相同的此类瓦当。这种型制较大、等级较高的建筑构件,是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址中最具普遍性的瓦当。云纹瓦当虽是战国到秦代最为流行的瓦当纹饰,但秦皇岛地区沿海秦汉建筑遗址出土瓦当的图案风格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此类云纹瓦当的纹饰形制与其它的地区,譬如说关中秦宫云纹瓦当的图案构成是迥然不同的。发掘表明,石碑地遗址大金丝屯还发现了包括这些瓦件在内的宫瓦烧造窑场。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是唯一的烧造工场,但起码反映了了这个地区建筑构件标准程度之高。金山嘴、秦皇岛角、“姜女坟”三处遗址发掘中出土的其它构件,如:空心砖、铺地砖、板瓦、筒瓦、陶井圈等,纹饰也很一致,这都反映出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统一标准的客观现实。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重视:秦皇岛地区瓦件戳文中“同”字的一种,金山嘴横山遗址和姜女坟瓦子地遗址都有发现,这在揭示这些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上,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看这些遗址是整体规划下的产物,还反映在地理环境的同一性及各建筑群落分布的合理性特征上。今分属河北省秦皇岛市和辽宁省绥中县的行宫遗址分布区,秦汉时期都是辽西郡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范围。遗址分布区域有着相同的地貌环境。这个地貌环境的特点是:有山有海,海山相间。在这里,山脉的一些地段延伸至海中,形成风景秀丽的海岸山和奇特的礁岸岬角,一些形态怪异、高大神秘的濒海巨石分布错落其中,所谓的“碣石”地域之名大概就因此而得。这种北方少见的地貌环境,仅仅存在于西起北戴河区戴河口、东至山海关东南的一段沿海区域,也就是秦皇岛地区秦汉行宫遗址的范围内。
    从区域角度看,秦皇岛地区秦代建筑群落的分布,是科学而相互合谐的。姜女坟遗址群所之地高敞开阔,北有燕山,南临渤海,中心遗址石碑地建设在辽西走廊少有的一块濒海平原上。遗址东有止锚湾高的遗址,遗址西有黑山头高地遗址,东西拱卫,左辅右弼;遗址正南的海中有如碣似阙的两块高大礁石;遗址的北方和西北,相距不远的瓦子地,周家南山可作屏障;整体布局规模宏大,回施有余,行动四达。
    金山嘴遗址所在地,是一个三面临水的岬角半岛,史志记载,这里的海面上经常出现海市蜃楼,时至今日,仍然是观海、休憩避暑的绝好处所。金山嘴连接陆地的北面,也有横山、人大和专家疗养院高地两处遗址为其护卫屏障。中峰遗址登高望远海阔天空,是一处山海相间的形胜之地。
    使用高等级建筑构件方格米字纹地砖的秦皇岛角遗址,地处姜女坟、金山嘴两组群落之间的偏西部位,遗址所在地是一个海中山岛,岛屿后有天然港湾,便于泊船和开展航海活动。以上三处建筑群落的位置分布及功能特点,可见设计规划之完整及独运的匠心。经过前面的分析,有理由认为:这个东西横向分布30公里,建筑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秦皇岛地区沿海秦代建筑群落遗迹,反映的是一座经过精心设计,既分散又相对集中,有分有合,有主有次,功能齐全应有尽有的帝王“行宫”级建筑组群。这就是众说纷纭的、人们苦苦找寻了千百年的秦汉碣石行宫。这个行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规模内容,已经超出了一般行宫的范围,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座“行都,”一个秦朝两代帝王驻跸过的东方行都。苏秉琦先生把这个秦代的行都称作“帝国的国门”。他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写到:“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多次东巡,所到之处往往立碑刻石,以炫耀他的至尊皇帝的地位和巩固统一大业。而在渤海湾西北岸,他不仅留下刻石,还在这里建了东土惟一的帝国级建筑物—帝国的国门。这就是1983年在辽宁绥中县止锚湾发现的墙子里、黑山头和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金山嘴发现的两组三处宫殿建筑。金山嘴、止锚湾两地相距30公里,均处于伸向海中的两处小海岬的尖端,左右对峙连成一线,由此往东南直对旅顺的老铁山和山东荣成的成山头。秦始皇正是认清了这个三点一线的地理条件,才在金山嘴、止锚湾修建了堪与阿房宫规模、气势比拟的宏伟宫殿群作为帝国的国门②。”苏先生的“国门说”是从中国文明起源及社会发展史角度出发的。但他把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迹视为一个整体的观点却是十分明确的。
    从考古发掘的客观角度上看,这个行都中的两处“行宫级”建筑群落,在等级和使用功能上有所不同。它们之间应存在有一些差异。
    姜女坟遗址群分布在沿海14平公方里内。其中,石碑地遗址地势开阔,建筑雄伟,规模宏大的宫城占地15万平方米。东西方有止锚湾、黑山头两处大型高台多层附属建筑群,北有瓦子地、周家南山等建筑群落。(这两处遗址还出土有生活遗物,周家南山还出土过兵器类的铁镞,说明这是随行人员及行宫戌卫军队所居之处)。
    石碑地宫城遗址的形势与秦咸阳宫的建筑构思十分相似。《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③。”
    石碑地宫城亦有似朝宫阿房的高大前殿。正对宫城前门的1号大夯土台,是这座宫殿建筑群的中心主建筑。考古发掘表明,这座高大的前殿,气势雄伟,符合宫廷殿堂的“墉”、“庑”、“两阶”礼仪制度。无独有偶的是:这个规模宏大的前殿之前方,也有类似阿房朝宫的构思形胜。阿房殿下设“阁道”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石碑地1号大夯土台前方海中也有两堵高大如阙的海蚀柱“姜女坟”。被称作“姜女坟”的海蚀柱中最高的一块高出海面24米,挺拔巍峨,是方圆左近的最高点。迹像表明,从大夯土台下还有一条甬道通向这组岩礁的中间缺口,在这个海蚀柱的北侧,至今在退潮时,还可以看到古人铺砌的大型白色河光石路面。铺砌路面的大河光石当地不产,是从其它地区运来的。石碑地宫城在整个行都中应该是负有朝会、庆典、决事,举行驻跸期间各类型大型活动的一座具有“朝宫”性质的建筑群。另外,从出土瓦当上看,石碑地、金山嘴两地都出土了包括高浮雕夔纹巨型瓦当在内的几乎完全相同的皇家最高等级建筑构件。说明两地都是帝王居住的宫殿,等级上是一样的。但在两处所出圆瓦当中间,体积最大、制作最精、规格最高的三旋卷云纹瓦当,目前却仅发现于石碑地1号大夯土台及其邻近的极少数建筑上。此点表明了石碑地遗址的特别地位。
    金山嘴秦宫建筑群也有与石碑地相类的特点。面积约6万平方米,三面环海的金山嘴高地遗址,是这处“行宫级”建筑群落的中心部分。这里目前还未作系统发掘,详细的情况还不得而知。地处其北的横山遗址建筑规格不算太高,还出有生活器物和灶等生活遗迹,它与未发掘的人大、专家疗养院遗址,似乎也应为石碑地遗址群瓦子地、周家南山遗址同样的行宫附属建筑部分或随行人员所居住的建筑。秦皇岛地区秦汉遗址群中,金山嘴遗址环境最优美,气候最宜人,但总共面积约10万平方米左右,是一处规模较小的宫殿区。
    关于秦皇岛角遗址,则是一处意义和功能均比较特殊的高台建筑遗址。秦皇岛角地处古代与陆地脱离的秦皇岛上,遗址的后面有一个陆岛之间的天然港湾。秦皇岛因史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而得名,遗址附近原竖有明代所立的“秦皇求仙人海处”石碑。这个有着天然良港条件,而且和众多秦始皇人海求仙传说联系在一起的高等级秦代建筑遗址,应该是一处举行与求仙人海活动有关的特殊建筑群落。
    综上所述,对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址各建筑群落之间关系初步结论如下:(1)石碑地是这座秦代东方行都的朝宫所在地,是行都的“中心”部分;(2)金山嘴是一处离宫别馆,是行都的重要组成部分;(3)秦皇岛是—处与航海、祭海活动有关的特殊遗址,是这座东方行都的特殊构成部分。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方面看,只有石碑地遗址发现了确凿无疑的汉代遗物。自此出发,石碑地遗址的重要性至汉代依然是显而易见的。关于汉代的“望海台”(即“汉武台”),秦皇岛地区各处高台遗址中只有石碑地1号大夯土经科学发掘,并出土有不可置疑的汉代遗物遗迹,因而发掘者对1号大夯土台即汉武“望海台”、“姜女石”即“碣石”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平心而论,这也是此问题上目前最有说服力的一种看法。
    2、从秦皇岛地区秦代建筑的典型特征看秦始皇人海求仙活动
    从秦皇岛地区秦代建筑的考古方面看,这个地区的同时代建筑遗址,都存在这样一个典型特征,这就是:各遗址中无一例外的都建有濒海高台建筑。类似的高台建筑,有的学者称其为“神祠”或“候仙祠”④。在这一点上,应该是当时的“碣石行宫”,不同于众多的秦代它处行宫之典型独特之处。
    如前所述,石碑地、止锚湾、黑山头、秦皇岛角,联峰山中峰顶,都发现高台建筑的遗迹,其中石碑地面对海中巨石“姜女坟”的巨大夯土台还是完全由人工堆筑而成的。金山嘴中心遗址虽没有发现明显的此类遗迹,但这处遗址本身就是海拔24.2米、矗立海滨的天然崖台。高台建筑在秦代宫殿建筑虽属常见的建筑形式,但濒海高台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在这类高台建筑,都建有数量不等的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的井式窖穴。石碑地高台基址上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由12个圆形土坑围绕中间一长方形土坑的特殊建筑遗迹。这些遗迹,实际是与秦始皇的求仙活动有密切联系的。
    横扫六合、并吞天下的第一代雄王秦始皇,晚年怀有强烈的求长生不死之欲望。他的这种荒谬愿望在统一后与日俱增,以致后期达到了迷狂的程度。他信任方士,不惜动用大量人力资财人海求取所谓的不死仙药,求药不得,在反而遭谤的情况下,又恼羞成怒,以致发生“焚书坑儒”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空前惨烈的损毁文明行为。
    统一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出巡齐地,在琅琊“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开始了大举的求仙活动。秦始皇来碣石,是在其第四次出巡时。《汉书•郊祀志》载:“游碣石,考人海方士”。巡幸碣石,还记载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
    地处东鄙燕地一隅的碣石,何以使傲视天下的秦始皇如此向往呢?除了“以示强,威服海内”的政治方面因素外,燕地特别是碣石一带的神秘自然现象以及盛行的方士神仙之风,是一个吸引“祖龙”的重要原因。
    东周列国以至秦汉时期,民间流传有“三神山说”,其说为“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心甘焉。⑥”“三神山说”,实际是古人依海市蜃楼现象演绎而来。秦皇岛地区的渤海之中,正是这种自然界的幻想海市蜃楼经常出现的地域。光绪《临榆县志》卷九(胜境)条有“榆关十四景”,其中的第十一景就是“联峰海市”。地处北戴河联峰山下的金山嘴秦宫遗址附近海面上,是经常出现海市蜃楼的地方。志书记载,邻近石碑遗址的山海关海域,也出现过这类神奇的海市⑦。正是因为这个地区的“海市”现象,才致使古人心目中的碣石地区神秘而充满了神仙色彩。这在引起帝王注意的同时,也招来大批崇尚仙道的方士之流。战国以至秦代,碣石所在的燕地是个方士活动的热点地区。《史记•封禅书》说:当时著名的神仙方士宋无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后来为秦皇人海求仙不死之药的韩终、侯公、卢升(生)、石生等人,也都是燕地的著名方士。燕昭王时,阴阳家邹衍来到燕国,燕昭王给予极高的待遇,“筑碣石宫,亲往师之⑧”。“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齐燕海上方士,传其术而未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神秘诱人的海中仙山,可以长生的不死之药,成为以天下为己私、为所欲为惟独难以长生不死的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向往。方士们也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迎合了赢政的这种向往之心。《史记•封禅书》说:“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在这种背景之下,渴求长生的秦始皇,便要来远在东鄙的碣石了。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在浩浩荡荡的巡狩队伍前呼后拥下来到碣石。文献记载,始皇此次东来,除过举行碣石“刻辞”这样的纪功宣威政治活动外,还做了三件事: (1)使燕人卢生寻求名声很大的“神仙级”人物羡门、高誓: (2)亲自考核人海方士;(3)派遣韩终、侯公、卢升等人,率大型船队人海求取仙人不死之药。把大量的心思用在了“求仙人不死之药”上,举行一系列以“求仙”为主题的规模甚大的迷信活动”。秦皇岛地区沿海的秦碣石行宫,以及这个有着相当规模的东方行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起来的。强烈的求仙欲望,浓浓的仙道背景,必然将这座“行都”渲染上一层求仙色彩。大量的濒海高台建筑,与祭祀活动有关的遗迹、建筑,体现了这座秦代东方行都以求仙思想为重要的建筑主题。因此,本文在结束之前要说,20世纪秦皇岛地区秦汉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这些分散在东西30公里沿海范围的秦汉碣石行宫建筑群落,是一个有着统一规划的、充溢着求仙色彩的大规模建筑群落。这个不可分割的建筑群落之整体定位是——美丽的、充满神奇色彩的秦代东方行都。
    注:①见发表在《文物春秋》92年(增刊)上的《金山嘴秦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注释(12)。②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155—156页。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③⑤《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④见康群:《北戴河汉武台初探)刊《秦皇岛文化报)(内部发行)。 ⑥(汉书•郊祀志)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⑦康熙版《山海关志》(卷一)
    ⑧《史记•孟荀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⑨《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⑩《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

     




上一篇: “神岳”碣石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
下一篇: 历史名人与秦皇岛
【打印】 【关闭】 【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 © 中共秦皇岛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主办     地 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翠岛大街1号
  备案编号:冀ICP备14008161号-1   管理维护:市直机关工委宣传科     联系电话:0335-3220063  安全检测